产教融合研究院 产教融合大数据云平台

济南职业学院(济南市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教联合体):创新引领 产教同行 四链融通:打造“政校行企研”共生共融新生态

发布时间: 2025-01-08 来源: 网络


摘要

市域产教联合体作为新时期产教融合的新型组织样态,是助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创新性举措。济南市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教联合体聚焦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业,以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服务发展为目标,以创新为引领,“政校行企研”共生共融,锚定“产”字展作为、聚焦“教”字强改革、抓好“人”字夯基础、突出“新”字强特色,高位统筹、高点谋划、高效推进,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四链”紧密融合,构建了“产业赋能教育、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支撑产业”的产教融合循环新生态,有效助力产业发展能级提升、创新能力增强和产业生态优化,赋能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市域产教联合体;智能制造;“四链”融合;政校行企研;产教融合


图片


一、实施背景



智能制造是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的主要抓手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山东作为装备制造业大省,肩负着建设现代装备制造业强国的重要使命。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业作为济南市四大主导产业之一,产业基础雄厚、比较优势突出,力争到2025年产业规模要达到7000亿级,成为智造济南的新标杆、工业强市建设的主引擎。当前,济南高新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入选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济南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入选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随着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集群规模化发展,使得人才供需匹配问题变得更加突出,特别是创新型、复合型高技能人才需求量增大,产业存在大量技能人才缺口现象。但目前,职业院校仍然存在人才供给端与需求端不匹配、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等问题,究其原因,“教”与“产”之间存在“融而不深”现象。市域产教联合体作为一种新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体化运作组织,是助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创新性举措,也是解决困扰职业教育产与教“两张皮”问题的关键。
济南职业学院针对当前产教融合中存在的“融而不深”现象,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要,2023年8月,在山东省教育厅、济南市政府大力支持下,与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临工重机股份有限公司携手,联合154个政府部门、行业企业、普通本科院校、中高职院校、科研机构等共同组建济南市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教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聚力打造高端智造“产业、职教、科创、双创”集聚区,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结合,在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中彰显领头羊作用,在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济南“工业强市”战略中彰显地方特色。





二、主要做法




(一)模式提炼

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建成现代职教体系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联合体聚焦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业,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载体,以创新为引领、以多元主体参与为重点,以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服务发展为目标,加强机制建设以推动联合体的实体化运作。联合体以“新”“产”“教”“人”为要义,高位统筹、高点谋划、高效推进,促进了“四链”紧密结合,形成“产业赋能教育、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支撑产业”的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打造“政校行企研”共生共融新生态,助力制造业发展能级提升与产业生态优化,赋能济南职业教育新高地建设。



图1 联合体建设模式

(二)具体做法

1.聚焦产业链,锚定“产”字展作为,厚植产教融合之根
一是对接产业需求,充分积蓄发展势能。围绕产业办专业,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为核心,面向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业中的高端数控机床、航空装备等重点领域,整合了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等六个专业打造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把专业链建在产业链需求上,为产业提供人才和技能支撑。同时借助人才供需平台,定期编制《济南高新产业开发区智能制造产业人才需求分析报告》,开展数据可视化分析,形成动态更新的产业人才需求清单,破解人力资源信息不匹配的瓶颈。
二是多元主体协作,赋能产业提质升级。校企合作开展首批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共建吉尔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比亚迪标杆产业学院、潍柴现代产业学院等产业学院;政府统筹并支持启动建设山东(济南)智能仿真公共实训基地,设置汽车工程人才实训中心、高端智能装备制造实训中心、跨企业培训中心等9个实训中心;启动建设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真实生产和技术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型区域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探索“匠者”培养路径,赋能产业提质升级。

图2联合体人力资本产业大数据平台
2.重塑教育链,聚焦“教”字强改革,筑牢产教融合之本
一是企业参与,强化教学体系建设。立足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校企合作研制课程教材,与济南二机床、山东泰山钢铁集团等合作开发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等课程,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商课程内容具体模块,共计开发《工业机器人系统系统与应用》等18种新形态教材;校企联手强实训,与山东栋梁科技设备有限公司、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应用、典型零部件数控加工、产品质量智能检测等生产性实训项目,为技能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灵活引才,优化“双师”师资队伍。搭建联合体院校与企业人才对接交流平台,完善与企业灵活用人互聘机制,设立联合体企业工程师库和院校专家人才库,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破除“唯帽子”倾向,建立引才“双跨”机制,通过顾问指导、短期兼职、项目合作、技术入股、合作经营等方式,柔性引进企业高层次人才,为联合体院校发展提供智力服务,助力实现“学生得技能、学校得人才、企业得发展”的共赢局面。
3.激活人才链:抓好“人”字夯基础,强化产教融合之脉
一是聚焦人才培养精准实施。牵头成立山东省职业院校中国特色学徒制暨现场工程师教学指导委员会,与临工重机股份有限公司合办“工程机械新能源现场工程师学院”,努力探索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锻造“14322”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模式;共建共享职业教育资源库、智能制造虚拟仿真基地,搭建集人才培养、培训、双创、终身学习等功能于一体的继续教育共享服务平台,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二是聚焦人才供需重点突破。深入实施“三拓一引”行动,以访企拓岗促进学生就业精准化,充分挖掘校企合作契合点,构建学生成长成才、高质量就业的长效机制;以“汇天下之‘泉’ 引创新之‘源’”为主题,高规格举办2024中国·山东人力资本产业发展大会;开展联合体人才供需对接活动,聚焦产教联合体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材料等12个重点产业,发布339个岗位(含岗位需求、素养技能需求)的紧缺人才供需清单,共计110家联合体企业及院校参与,有效促进联合体成员间人才供需信息对接。

图3 2024“鲁韵泉才”嘉年华活动启动
4.贯通创新链,突出“新”字强特色,激发产教融合之源
一是构建科教融汇创新平台。以数字化、智能化为主攻方向,山东大学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体、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引领职业院校共建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助力夯实职业院校科教融汇底座;建设济南高新区“园区通”科创金融智慧服务平台,平台集金融赋能、科技创新和企业发展为一体,以实现数据通、融资通、政策通、服务通;与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山东政法学院、山东齐鲁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签署知识产权和成果服务战略合作协议,依托专利导航精准定位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业上优秀的专家、智库、平台项目,筹建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产业园区推广技术研发成果,持续打通科研开发、技术创新、成果转移链条。

图4 “园区通”科创金融智慧服务平台
二是完善科教融汇运行机制。以骨干教师为依托,建立企业技术革新与学校科研创新协同机制,牵头推进技术服务、成果转化等重点项目;以中小企业为主体,聚焦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产教融合型企业,通过校企联合科技项目申报、优质技术服务与关键技术研发等,深度参与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的技术改造升级;以技术攻关为抓手,建立企业关键技术难题和优化提升需求清单,推进科研骨干教师“揭榜挂帅”,先后完成机械装备关键性能全周期全场景仿真与测试分析、智能网联产学研装备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等项目。




三、成果成效




(一)聚焦技能人才培养,共育高素质时代工匠

联合体将“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融入人才培养,推动高水平建设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生产性实训基地和产业学院,校企联合开展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提升学生技术技能水平。毕业生以不足30%的本地生源贡献了超过60%的留济率,得到了费斯托、二机床集团“珍宝级的员工”“济职的孩子好用”的积极评价,一批批优秀的学子走出学校,不断为企业与行业发展贡献力量。育人成效三次获央视《新闻联播》报道,获评全国职业院校“育人成效50强”。

(二)搭建技能服务平台,助推终身教育体系建设

聚焦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活动,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联合体组建以来,成员院校实施合作分段培养或贯通培养,培养高层次技能人才,每年贯通培养人数预计达到3000余人;成员单位完成技能鉴定13000人次以上,面向企业员工培训达到1000余万人次,面向农民工、下岗职工等培训达到72000人次,有效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和就业质量、缓解技能人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

(三)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持续彰显社会影响力

联合体建设的主要做法在全国高职教育研究论坛、山东省市域产教联合体研讨会上作推广交流,应邀参加教育部市域产教联合体座谈会,先后吸引贵州省黔南州政府、江西省赣州市教育局及省内外10余所职业院校来访交流,对国内产业园区、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相关成果被央视、《人民日报》《科技日报》《经济参考报》、新华网等国家级、省级主流媒体专题报道。







四、经验总结



(一)经验总结

1.高位统筹、精心部署是保障产教深度融合的前提
济南作为首批21个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之一,市政府编制《济南市建设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实施方案》,出台围绕科技创新、金融开放、知识产权、人才引进等方面政策文件,明确“十四五”期间全市产教融合工作发展的路线图,为联合体建设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联合体结合园区重点产业发展情况,组织专家制定产教融合发展战略规划,建立《产教联合体章程》等管理制度,完善产教融合工作推进机制,突破制度性壁垒。
2.高点谋划、聚智赋能是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核心
联合体的牵头园区产业实力强(全国第十,全省第一)、牵头院校专业建设能力强(“双高计划”国家高水平专业群)、成员单位技术创新能力强(山东大学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体、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引领),强强联合集聚资源为产教深度融合奠定基础。同时,明确联合体各成员单位的责任和任务,为产教融合搭建平台,发挥园内企业的主体作用,凝聚合力开展生产性实训,真正实现“双元”育人改革,构建长效可持续发展机制,赋能区域经济发展。
3.高效推进、实体运作是做好产教深度融合的关键

联合体构建“理事会-项目委员会-项目运管中心”组织结构,设立项目咨询委员会、运营委员会、财务管理委员会、评价委员会,依托项目委员会,以项目式目标化管理方式,助推各项工作高质量开展。同时济南人力资本产业研究院作为联合体秘书处单位,设立产教融合中心专门负责落实联合体的实体化运营。联合体内成员统一思想、合力协作,形成产权明晰、组织完备、机制健全、运行高效的运作格局,确保联合体高效高质推进。


图5 联合体实体化运营组织架构图

(二)不足与下一步举措

1.不断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全面提升工作质效
优化项目管理委员会、项目运管中心管理机制,探索设立联合体产教融合基金;按月发布产教联合体工作简报,实质性地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
2.持续优化人才数据平台,实现产教精准对接
做强“园区通+产教融合”平台,打通科研开发、技术创新、成果转移链条,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推进联合体服务中心建设,为联合体院校提供知识产权申报的咨询、指导及代理服务。
3.推进产教联盟活动,助力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
联合体依托济南牵头成立的黄河流域产教联盟,构建协同研究机制,打造职业教育集群化发展平台,发挥溢出效应,深化务实合作,推动黄河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将“济南声音”唱响全国。



五、申报完成单位与申报人





申报单位:济南职业学院

完成人:刘清涛、王忠英

如有内容错误或侵权问题,欢迎原作者联系我们进行内容更正或删除文章。


上一篇:A股50大行业龙头公司一文了解清楚(精选名单梳理自取)

下一篇:数字化转型:[业务]流程在线、流程再造 - 开篇